来源:办学指北
作者:Ruby
近一两年,笔者经常去往全国各地调研,接触到很多校长,沟*程中发现,他们各有各的成功,但说到办学遇到的问题或者踩过的坑,却出奇的一致。
笔者将这些共同的问题捋了捋,总结出以下点,希望能给诸位校长一些借鉴和提醒。
忙于带课,疏于管理
温州的刘校长年前开始办机构,由于自己教师出身,且机构很多学生都是冲着她的名气来的,所以,年来,尽管机构已经有八九百学生的规模了,但她还是一直冲在教学一线,不过,近她很烦恼。
“我办学年就有八九百的学生规模了,这两年一直想再进一步,把机构做成千人校,可是就是突破不了这一步,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?”深聊笔者发现,刘校的机构模式很简单,她带着几个老师一起教学,甚至自己带的学生占到了总体的三分之一,根本无暇管理。
像刘老师机构这样的单纯教学的模式很典型,机构在发展初期,比如二三百人的时候,还是比较适用的,一旦机构发展壮大,就很考验校长的管理能力了。
笔者建议,进入发展期的机构,校长*从一线教学中抽离出来,将重点放在机构的管理上,当然不是说不能带课,毕竟*持一线带课可以*持教学教研的敏锐度,可以将教学的比重适量减少,潜心钻研、做好机构管理。
缺乏战略意识
很多时候,创业办机构,选择比努力重要,这就要求校长需要武装战略意识,切忌“经验主义”。
年,苏州马校长决定开一家培训机构,启动流程很简单,租了房子,简单装修后,请了两个老师,发发传单,然后就在机构坐等*。
倒也是有学生来,不过,马校长由于没有经验,一般是来什么学生就开什么课,什么科目、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收,再加上老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,机构的课程体系也不完善,教学效率很低不说,还导致班级老凑不满,教研及资源精力被严重分散。
这样持续了几个月之后,学生越来越少,转年遇上疫情,入不敷出的马校长只能将校区转让。
笔者认为,每个校长都应该战略意识,认知思考一下机构的定位,也许刚起步的时候,资金、人力有限,但先要做的是聚焦,只做自己有把握、擅长的学科,随着*批学生成长、积攒口碑之后,再找合适的切入口扩科,依托好口碑扩大*。
盲目扩张
开分校是机构扩张常见的方式,但也是容易盲目、冲动的方式。
台州李校长的机构学生人数已破千,再加上他是管理出身,机构的现金流也还不错,因此,前年,他决定开分校,他认为,“开分校,一来能让机构老师看到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,二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途径,对于陌生家长来说,这是学校品牌的象征。”
李校长的想法很好,只是忽略了一个问题,机构师资的培养、教研标准化进程是否能够匹配开分校的速度?
笔者认为,虽然开分校有诸多利好,但分校不是一个校区坐满就得开另一个的,它需要跟机构的教研是否能够标准化,师资培养能不能跟得上,是否有可复制的管理体系,否则,就是盲目扩张。
用股权留人
安徽杜校长,他的机构曾经有段时间师资流失严重,为了挽留师资,他拿出的股权分给机构老师们,算是稳住了师资的流失。
但去年疫情,杜校长机构受影响很大,由于线下转线上不利,学生流失近,他召集老师,本想着老师们都是机构股东,在这个困难的特殊时期,大家能够一起挺过去,疫情这段时候只发*工资,等机构扛困难,再把亏钱的工资补齐。
另他没想到的是,尽管老师是机构股东,但没人想承担*,老师们纷纷离职,另谋高就去了,没办法,杜校长只能将机构关停。
杜校长的案例给笔者很大的启示,机构付出代价留人不是不可取,但*是给钱,而非股权,把股权留给能跟你一起承担创业失败的人,并且需要确*你的*控股权。
另外注意,分配股权时,*避免对半分或者三等分。
表达能力不够精进
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,校长作为管理者,尤其需要提高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。
创业艰难,无论是资金匮乏的初创期,说服有能力的人跟着你干,还是创业过程中,遇有困难,说服大家不忘初心、坚持到底,亦或是化解消极情绪、各种矛盾等,都需要依赖校长的表达沟通能力,这也是校长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。
陕西的张校长就尝到了甜头。
办学年,张校长的机构已从人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学员,这中间并不是一帆风顺,年的行业整顿、年的*,都对他的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,但凭着他的良好沟通和个人魅力,两次冲击中,无一员工离职,不仅平稳渡过困难时期,还让机构发展的越来越好。
笔者认为,每位校长都应该*语言表达能力,特别是当众演讲的能力,这是*自身影响力、个人魅力直接的方式。另外校长也可以培养用文字表达观点的习惯,*梳理想法,带动自身更深入地思考机构的管理、发展问题。
创业是低概率成功事件,随着行业整治的推进和家长需求的逐渐细化,培训行业的门槛正在逐渐拉高,教培机构若想持续发展,这点公认的办学坑,不能不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