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教培老师参考
作者:孙文敏
“培训机构老师做的是教育吗?”
“培训机构老师是老师吗?”
“培训机构老师是流水线上的工人?”
“培训机构老师理应被尊重吗?”
“培训机构老师如何在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达到平衡?”
......
一定程度上,培训教育丰富了*的教育生态,弥补了现存教育体制的不足。但另一方面,机构的商业属性与教育的社会价值,出现不可避免的冲突。
作为教培行业中的关键角色,教培老师们也陷入到纠结之中。辛苦,劳累,不被理解,不被尊重。
位教培老师“揭秘”出真实的教培行业。、
纠结
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词,来形容当前机构老师们的具体状态。
干教育近年的史老师,经历了从年在公立校,到年南下做教育培训;从全日制公立体系到民办体系,从老师到教学管理;从校区运营到产品研制,师训。可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整个*教育体系的发展。
前年在公立校,后年在培训机构。
不同的阶段,因特殊的时代烙印和场景,感受也很不一样。
作为文革后科班出身的第二批*正式师范生,史老师一毕业,就进入了河南安阳的一所公立校。那个阶段,学生家庭背景相似,很多像史老师这样的公立校老师,大多抱有教育热情,经常家访或者义务给学生补课。彼时的社会对于教育培训收费,处于无意识认知当中。
“那时候,我们不用考虑钱的问题。很有教育抱负,用心评职称,评教学能力。”
随着*市场经济的发展,很多有钱的家庭开始花钱请老师补课收费,或在家里,或租一间宿舍。当时的补课群体,多以公立校老师为主。慢慢地,更多像俞敏洪这样的公立校老师转移出来,创办自己的培训机构。
家长的认知也开始得到培育和转变,习惯并接受了补课收费的教育,花钱买知识。
年,已经获得河南安阳文革后批全国优秀教师金奖,批*级优秀教师的史老师,从公立校辞职,离开河南去了广州。
“岁,有一种不要命的精神。”
当时,广东家民办教育机构在*教育报刊登了招聘广告,从幼儿到高中,提供体系,福利待遇都不错。
进了这所私立贵族学校后的几年,机构被*控股,学校内部撤资,老师们由珠海市政委接收。
就在此时,恰恰全国各地兴起了办培训班。
不安分,猎奇,史老师东跑西问,拿下审批和执照,也办起了自己的机构。
旁人看来“弄不清”的她,进入了自己在教育职业生涯的后半场。机构开的很顺利,后来也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。现在,很多机构请她做顾问,做师训。
年过去,已入退休之年的她,对这个行业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。
培训机构是另一种教育模式。
“我一直不愿意把民办教育定位为公立校或体制内的补充,我认为教培机构的教育是另外一种教育模式。在正向引导下,可以更为有优势。”
抛开急功近利,培训机构的确为僵化的*教育制度注入了活力。但也面临在做“商业的教育?”还是“教育的商业?”徘徊的现状。
不谈商业,谈教育,肯定是要把教学质量放在位。但机构要生存,政策层更是风雨飘摇,天天被卡脖子。谈商业,过于功利化,会让教育变了味。
整个大环境下,教育市场没有规范,机构听风看雨,察言观色,多数走着走着成为了机会主义者。
而在这种客观环境下的老师群体,更是被置身于纠结,无奈的状态。
围墙
在史老师提供师训的过程中,她接触了很多位老师。她发现大家普遍像是处在一座座围墙中。
围墙一:流水线上的工人
在*头部机构观摩师训的经历,给史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当时现场的氛围很嗨,提供培训的是很出色的一位名师。但现场培训的重点,不是侧重教学能力及教学方式,更多的是讲营销话术,以及课堂的表现力,甚至到什么时间段,讲多少分钟的段子。精细化的培训体系,看起来很容易让年轻老师快速上手,短时间创造经济效益。
还有个事实,只有少数机构提供专业的师训,基本以上的机构,师训以教如何营销为主。
一半老师,一半销售。
老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做教育的,而培训机构的商业属性,让培训老师也不得不披上销售的外衣。
企业为了生存,*,以多种方式提高效率。而老师也不得不穿梭在备课,磨课,讲课,续费,销售中。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*自己。
围墙二:核心地位的迷
师训的过程中,史老师谈到一家培训机构核心的资源是老师。立马受到了讲台下面老师的否认。
“不是这样的。”
“培训机构的老师没有地位,不被尊重。时常被呼来唤去,才是常态。核心地位,是天方夜谭。”
对于这件事,有年教学经历的张老师似乎格外清醒。
“我也承认,像我们这样的人,在多数人眼中,不算是老师,只能算是培训机构从业人员。”
他的理由很简单。
一是,严格意义,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不能叫老师,只能叫员工,因为大家不在体制内。关键,很多人没有教师资格证。即使有教师资格证,培训机构老师多半从事的,一部分是教学,一半以上是销售。
行业的普遍形态,重销售多于重老师。
这恰恰又反应了行业的另一个困境。。
一方面,老师找不到核心地位。另一方面,行业竞争林立,企业想要生存发展,不得不在营销投入更大比重,反而在老师投入,偏弱很多。而老师为了更多*,又不得不投入到更多课时。
据智联招聘显示,年二季度教师核心岗位薪酬为/月,低于行业平均水平/。而销售业务职位平均薪酬为/月。这也直接导致老师的高流失率。
围墙三:失衡与对立
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人们很容易看到年薪百*或W名师的广告,头部在线教育公司更是点燃了这把旺火。但,如果把目光投向到*教培行业从业者中的大多数,会发现幻象的背后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。
据智联招聘显示,近年来教培培训行业平均薪酬虽*持较高增速,但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。年上半年,教育平均薪酬为/月,全行业平均水平为/月。压力大,薪酬低成为大家抱怨的焦点。
在史老师和老师们接触的过程中,她甚至发现有些培训机构老师的基本工资,比*要求的基础工资还低。
前秦学教育孙老师分享了他的经历。年毕业后,他入职了石家庄一家小机构。当时底薪,课消提成在-之间。年他到了杭州勤学教育,底薪达到了多。但在合同中出现了二选一,课时费和底薪不能同时拿。此外,当时,杭州一对一市场有一个普遍的操作,大多数老师没有底薪只有课时费。即使在今天,这种现象在多数机构普遍存在。
《教培老师参考》向苏州一家机构负责人求证,当地老师提成比在-之间。也有些小机构,为了留住人,会高拿到的提成。但这种老师基本除了教学,还得负责教学,招生,家长服务等。
年薪*,也不是普遍现象。深圳豆神教育的张老师向《教培老师参考》反应,深圳豆神内部,年薪达到*的老师,大概只有位,两位是管理层,只有一位是上课讲师。受疫情影响,普通老师面临学生少,*低的情况。
据说,新东方,学而思等大机构会有课时,续报奖金。也有像豆神等机构,只有课时费,高续报的奖金极低。而五险一金,行业多为低额缴。
在失衡与对立中的机构老师,很累也很疲惫。
围墙四:阿Q精神
培训机构老师不受家长学生尊重,是不争的事实。
“尊重,只是极少数。”
“尊重,期待过,但我想,时间久了,会更多是一种奢望。到后会用阿Q精神自我麻痹。”
豆神教育张老师显得无奈,却又清醒。
在大多数家长心中,他们更多定位是花钱的消费者。对于培训机构的老师,家长和社会存在标签化认知。
“培训机构老师就是为了*。”
老师希望得到社会认可,努力*家长沟通,找时间*自己。而家长带有色彩的标签化认知和老师自我认知存在错位。
错位的认知,也会间接磨灭机构老师的热情,从初的满腔热枕,到慢慢没有热量,没有光彩。
有时候,遇上不讲理的家长,老师也会心累。在北京做英语老师的Cindy,想起来的还是胸闷。自从在疫情期间,转移线上后,有好几位家长不分时间点小时微信轰炸,他们的要求有时候有些无理。
“从来不会说谢谢,就怕动不动就投诉。有些家长会拿校内作业给你,你不批,就投诉你服务不到位。有些家长,会一两个小时,聊自己和孩子闹别扭,希望我能帮忙管理,多教育孩子。有些孩子成绩一旦滑坡,就来指责我们没有教好......”
而在学生心目中,培训机构老师是提供服务的,一般不会特别害怕或尊重。
大部分老师深陷这种矛盾中:
“多数家长,会觉得既然我交了钱,不管孩子学习也好,成长沟通也好,你都得承担责任。他不愿意写作业,你就得教他写。我和孩子沟通不了,你来替我沟通。”
魔咒
岁以上的老师,在教学岗很难看到。
这是行业的魔咒。
行业发展近三十年的今天,机构的老师更趋于年轻化。多以生为主。有些机构老师平均年龄在岁。还有些则更为年轻。
行业换血严重,新人进,旧人出,是行业的普遍形态。吃青春饭,累,*不稳定,缺少安全感等,也是从业者共识
在上海从事英语教学的吴老师近陷入了职场困境。从年在一家少儿英语机构做助教算起,岁的她已经从事教育年多了。尽管有好的教学口碑,多年的努力已经磨出了教学功夫。但未来的职业方向,她还是处于迷茫和焦虑中。
连年周末不休的集中式上课,在一点点消耗着她的身体。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因为嗓子,腰椎等问题,去了一趟趟医院。
当然,她很享受站在讲台上课的时光,投入激情,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场面让时间消逝的很快,有时候会连着站小时,小时.....旺季的时候,也会常常来不及吃饭。为了提高教学能力,年的时间,她调整了三次职业方向,先后教过少儿英语,成人英语和K。每次转型,都需要她在备课,学习上投入很大的精力。加班熬夜更是常态。
时间一长,身体的负担很重,越来越吃不消。
她很清醒的知道等待她的无非是有三条路。
,走管理岗。从教学到运营管理。但她又确切的知道,这条路不适合自己。
“教学经验我可以,但我不喜欢和太多人打交道,包括服务,营销,销售。大部分老师也不太喜欢。”
第二条路,继续干,成为名师。但这条路,又让她陷入到年龄和不自由的两难境地。做教学久了的人,大多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想法,天生不喜欢被管理。
“很容易和机构的教学理念产生冲突。”
第三条路,积累学生家长资源,选择开自己的工作室。
三条路当中,这条是她倾向选择着。但她没有做好冒险的准备。做教育这么多年,她身边也有选择这条路的人,但也有人因此血本无归,后回到了培训机构。
处于这种困扰的,绝不仅仅是吴老师一个人。
她身边多数同事,会选择投入公立校,尽管工资低,但稳定性强,有*。也有些人会彻底转行。
另一个真相是,没有机构愿意长期为低效率工种买单。当老师步入一定阶段,不能为机构带来价值*,即使是颇有资质的老师,也有机构会“痛辞爱师”。培训机构说到底也是适者生存的大环境。
机会
无论怎么样,做教育给人的带来的价值认同是很高的。而行业的机会,也是很大的。这一点,坚持做教育年的史老师深有体会。
课堂是一个创造性极大的地方,老师既可当做半个导演,也是演员。如果能够在既定的时间,照着剧本,和学生一起演绎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,那比得了奥斯卡还要开心!
一句话,做教育,既具挑战性,又容易让人上瘾。
当问及有成就感的事情,大多数老师惊人地有相似的答案:
“在一节有意思的课堂,和学生一起体验那种兴奋的感觉很美妙。一节课下来,完全不累。”
“打开系统,看到学生评价特别喜欢Cindy老师的授课风格,很惊喜。我之前以为她不喜欢我呢。”
“带的孩子,在竞争激烈的中,能够考上好的高中。那是我觉得骄傲,幸福的时刻。是升职加薪比不了的。”
在深圳一家上市教育公司分校担任校长的黄老师,是一位后。期间就开始创业做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小机构。毕业后就进入了教育培训圈,其中前五年,以一线教学为主,主教化学。年,他成为分校校长,除了管理,偶尔也会带带课。
从老师到运营管理,不同的角色转换,让他更清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,也坚定对行业的信心。
“我不是很高,但很幸运,在培训机构收获了机遇。只要你真心喜欢这个行业,你愿意去付出的话,你的收获也会成正比。”
深圳本土的教培市场,尤其是刚需类K课程,尤为火热。一些教学能力强的老师,能教出成绩的老师,基本不用招生。名师效应一直都在。
“教育是慢功夫,切忌急功近利。”这是史老师在师训过程中常说的一句话。
在她的直观体验中。老师们是希望得到社会认可的,如果机构给予老师足够的薪酬,如果社会给予老师足够的理解。培训机构老师将会在民办教育中散发更多的热量,也会成为推动教育和人才发展一股强大的力量。
如果老师们,有足够的爱心,热爱这个行业,不断*自己,不断让自己更强大,不断创造更大的价值。社会偏见也会被慢慢消灭。
那时,让教培老师受人尊重,也将不只是一句口号。